玩手機成癮 年輕痠痛族暴增

媒體名稱:自由時報 發行量:699,706 作者:王昶閔 2012-02-08 版面:健康醫療 字數:816

 

記者王昶閔╱台北報導

隨著智慧型手機、平板電腦盛行,痠痛年齡層大幅下滑,痠痛部位則從早年的腰部,向上移到肩頸部位。越來越多年輕人到醫療院所復健科報到,定期做復健。有些人嚴重依賴手機,連「拉脖子」做復健,還要玩手機,使得治療效果大打折扣。

痠痛部位從腰部 上移到肩頸

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觀察,過去到復健科報到的病患,大多數是中、老年人,只有10%到20%是20到30歲的年輕人,但是這幾年卻大幅成長到30%到40%,與年輕人長時間使用平板電腦、手機大有關係。

簡文仁指出,痠痛的形成,主要是長時間姿勢不良,導致血液循環變差、組織缺氧,使得導致疼痛的物質堆積。肌肉、微小神經與血管,因長期損傷伴隨不正常收縮而造成局部緊繃、僵硬與疼痛。

簡單來說,疼痛源自五「不」,包括姿勢不對、用力不當、肌力不足、久滯不動、勞勞不休。

簡文仁指出,許多年輕人因長期打電腦、使用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,導致肩頸痠痛上身,到醫院做物理治療復健,一邊「拉脖子」還一邊在玩手機,他苦笑說:「這樣子復健,怎麼可能會好?」

舒緩疼痛的療法分為藥物與非藥物兩大類,在藥物方面,止痛藥物、止痛貼片的效果好,但長期使用,可能會引發肝腎病變或影響腸胃功能;非藥物治療則包括周波電療、按摩、水療、紅外線、超音波、熱療等物理治療為主。

電子痠痛貼布 類似物理治療

此外,最近也有業者推出裝有水銀電池的電子痠痛貼布,與傳統止痛貼片或藥物互別苗頭。簡文仁指出,其治療原理與坊間的低周波物理治療儀器類似,藉由電刺激達到舒緩疼痛的效果,但心律不整、使用心律調節器,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不適合使用,一般人使用時也不能貼在頸部以上,否則可能會出現干擾心跳的危險。

簡文仁提醒,急性疼痛並非身體組織本身的疾病,而是一種生理防禦機能與警報裝置,對體內潛在傷病的預警。如果長期累積,變成慢性疼痛,就會被認為是一種疾病。然而,醫療畢竟只能「治標」,患者必須落實改善姿勢、多運動、強化肌力、避免不當用力方式等基本功,才能達到「治本」的效果。

 

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/ 版權持有人擁有。除非獲得明確授權,否則嚴禁複製、改編、分發或發布本內容。 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。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布瑪站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